【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世代交替之間,我們動也不動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世代交替之間,我們動也不動
文:戴綺儀(三餘文化)
 
講到世代,通常直覺會聯想到差異、代溝(generation gap)。
確實每個時代各有浪潮,然而怎樣是「好」的、阻力小的路,大概是任何時代任何人終生面對的課題,怎麼在自我跟外界期待之間折衷呢?怎麼忠於自我又不傷害重要他人呢?吳曉樂《可是我偏偏不喜歡》談溝通、離鄉、代間期待、跨到成年之際的自我轉換、追尋以及停下,停下腳步誠懇地發問:「那些很好很好的,可不可以不要呢?」或許也不是發問,是非常懇切的一句自問自答。
 
「這一回我又進了好學校,我以為父親總該稱心如意了,他的表現倒有些疏離,像是不敢再僭越,他還記掛著那個深夜的對話吧。又過了數年,一日回家,我看到父親穿著我的高中運動外套出門......(中略)......母親答,想扔了但他不肯,逕自撿過去穿,他說妳高中的學校衣飾都要留下來。母親又補充,妳爸很懷念妳高中的時候,他很喜歡載妳們上下學。
 
想起楊德昌電影《一一》裡,吳念真飾演的NJ對藝術有所想望,2000千禧世代,在出路明確與他人期待的壓力下,他選擇頂大電機系然後從業,過著「好的日子」並持續困惑著。《海灘的一天》裡一幕,佳森與佳莉兄妹,坐在佳森拋下一切自我決定聽從長輩安排繼承的小診所裡,談著佳莉對家庭與理想的失衡與困惑,哥哥並無意給出具體建議,這一輩子全是靠我自己,但我卻盲目的相信了父親,最後他眼神清澈地看著妹妹佳莉說:「不要盲目地去相信任何一個人」
 
每個世代有著共同記憶,或許,每個人也在共同經歷的世代,進行著各自迥異的協商。人與人的共鳴,不一定來自「相同」,「相異」更有未知的可能性。《片斷人間》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作者岸政彦是一名社會學家,出於職業,經常短暫而深刻地路過陌生人的人生,「他們都各自活在他們『不值得一提的、普通的』故事中。這些平常不為他人所聞問的人生故事,一旦來到訪談之中,就會一一現形。就連訪問的當下,也總是會創造出意想不到的故事。」
 
「我們自己與我們的世界,不僅會說故事,更是由故事所構築而成。」在來來去去的凝視與交錯與停留之間,差異是社會的鮮血。當故事可以不斷被重述,當敘事被打散,記憶被重寫,說故事的人們也在經歷平行時空旅行,承接彼此而不過度投射地一期一會,「故事就像『一副絕對摘不下來的眼鏡』,所以我們無法自故事中解放出來,無法從旁觀的角度,來面對自己與這世界最真實的模樣。然而,當故事被打斷、被撕裂、產生矛盾的時候,存在於故事之外的『某個什麼』,或許正悄悄地窺視著我們也說不定。如果日子是河流,時間積累成河,持續入海,世代一代一代推進。戰後嬰兒潮、草莓族、X世代、Z世代......但願在出海口我們帶著差異相見,只要不把差異變成優劣,那會是最有創造力之處。
 
把自己交給時間吧,在思緒中人事物面目模糊的時刻,讓我們仰賴時間的積累,《大坊珈琲店手記:把在這裡的時間,變成重要的時間》是店主大坊勝次的喃喃自語,這是一家不靠宣傳卻默默成為村上春樹、向田邦子、糸井重里等作家愛店的深色咖啡店,「這裡雖然是不太多話的店,至少也會跟客人問候,不過,倒有不少客人一句話也沒說就離開了。感覺像是每一個人,都把在這裡的時間,變成重要的時間。」
 
在世代交替之間,我們保持變動,同時有著不變之處。借用張亦絢在《永別書》裡的話來說:「要對他有耐心,不要放棄他,也不要強迫他。他自己想通的事情,才會是他的。給他時間,而非時代。」謹記著先有人才有處境,給自己時間,也給他人時間。
 
 
 

本期主題「台灣福興世代調查」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新鮮的眼,與名為布洛森的牛(請點我)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小站也有遠方》

 

撕開標籤與符號,我們跌跌撞撞學習成為一個大人(請點我)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青貧浪潮與家庭崩壞,向下流動的社會來臨!》

《不完整的大人》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