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新鮮的眼,與名為布洛森的牛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新鮮的眼,與名為布洛森的牛
文:謝一麟(三餘文化)
  
嬰兒潮世代、X世代、i世代、Z世代、下流世代,在二次大戰前,人類歷史上似乎沒有「世代」這個名詞,有的是歷經什麼樣的「時代」,面對共同的政治、天災、瘟疫。二戰後可能因為學術研究,甚或是資本主義席捲全球,標誌各種「世代」文化,分析其科技條件與共同記憶不同,更標誌著消費與商業的差異化。
 
從「世代」的眼光來看大型流行性疾病,也有不同的記憶。早期從中國沿海來的居民,在台灣西部落腳,遇瘴癘、瘟疫,束手無策,王爺宗教信仰因應而生,送王船燒王船即在驅瘴除疫,送走瘟疫。小時候身邊還會有人得小兒麻痺,這疾病存在人類的歷史有千年之久,直到1950年代出現疫苗,經過WHO推廣,2018年後已經從世界上根除。天花,也有千年歷史,在世界大流行過。流行之時,人們無法想像要怎麼終止這樣的情況,更無法相信他可以被撲滅。(WHO於1980年正式宣布撲滅天花,成為首個於世上絕跡的人類傳染病)
 
近期熱門關鍵字「疫苗」,其實與天花有關。以前在歐亞洲,都有人發現,可以用染病者皮膚的皮痂,磨成粉末讓患者吸入,這種方式叫「接種」(又被稱「人痘接種術」),成功接種的人可建立持久的免疫力,患上天花致死的機率降低;若失敗,接種者會染上天花,並將之散播。後來,英格蘭的愛德華·詹納(Edward Jenner )醫生發現了牛痘(一種對人類較為溫和的痘病毒)能用來預防天花。他將此物命名為「疫苗」(英文「vaccine」,取自拉丁文中「牛」的「vacca」一字)。疫苗比人痘接種術安全,也奠定天花絕跡的基礎。發現牛痘的這頭牛叫布洛森(blossom)。
 
六月上市的知識驚悚小說《十月終結戰》,有一句話:「病毒考驗的不只是人體,它真正考驗的是社會本身、人的生活本身。」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病毒在考驗人類;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科技條件與因應方式。但不變的是,每個人如何自處,如何健壯自己,有餘力保護家人與親友,是面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流行病毒,最核心的肌群。三級警戒宅在家最好的休閒,就是閱讀。自己讀,親子共讀。讀文學,逃離現實;讀歷史,可以看見變動與不變,不易隨外界驚慌與恐懼。
 
說到世代,最近有本跨世代合作的散文書《小站也有遠方》,書中多幅插畫是作家劉克襄媽媽所畫,83歲開始學畫畫,雖然疾病纏身又有耳鳴,無法出門,但看著劉克襄到台灣各地台鐵小站旅行,回傳的照片,一筆一筆雕琢著,完成的同時,好像跟著兒子到了遠方的小站旅行。雖然沒有出門,但房裡有新的、流動的風景。
 
推薦書單:
 
《i世代報告:更包容、沒有叛逆期,卻也更憂鬱不安,且遲遲無法長大的一代》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小站也有遠方》
 
 
 

本期主題「台灣福興世代調查」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可是我偏偏不喜歡》
《片斷人間:貓、酒店公關與乘夜行巴士私奔的女子,關於孤獨與相遇的社會學
《大坊珈琲店手記:把在這裡的時間,變成重要的時間》
 

撕開標籤與符號,我們跌跌撞撞學習成為一個大人(請點我)

《社會為何對年輕人冷酷無情:青貧浪潮與家庭崩壞,向下流動的社會來臨!》

《不完整的大人》

《我們都無法成為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