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到後來確認自己是內向者之後,且在美國這樣人人慣於表現自我的國度,從事運動行銷工作,衝擊更大。但她反向思考,不要去模仿別人成為一個能言善道的人,而是怎麼發揮內向者的優勢,成為讓客戶與老闆都能信任且安心交付的夥伴。工作成績亮眼,未必是要變成滔滔不絕,或是口才話術很好的人。即便她在專業領域已有成就,至今要公開演講,仍會緊張,仍要提早到熟悉環境,特別是廁所在哪,可以一個人躲起來的地方。
是不是內向者,很難定義。不過相信許多台灣的職場工作者看此書應該很有感。因為台灣過往的體制教育,大多要學生服從,所以多數人在公開場合不會表達自己的意見,也不太習慣表達,甚至行銷自我。但工作上的表現,未必只有外顯的表現方式。書中用很多實際經驗與案例,鼓勵內向者如何發揮自己專長,建立自信。
但不管內向外向,在高速變動的時代,如何不被時代的離心力甩開,是一個共通的課題。《超速學習》提供了一種成為學霸的可能路徑。連《原子習慣》的作者都恨不得這本書要早點出,就可以更早掌握學習心法。作者Scott H. Young原來在網路上分享自己學習的故事,最為人所知的,就是他完成三項學習挑戰:
挑戰1:一年內學完麻省理工學院資訊科學四年的課,共計33門線上課程,並通過所有期末考試。
挑戰2:一年內從零開始,學會使用四種語言: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中文、韓語。
挑戰3:一個月學會專業素描肖像畫技巧。
看來有點不可思議的目標,他認為只要遵循某種方式,並反覆練習,不是天才,一般人也可以達到。要挑戰看看嗎?可以看一下這本書。
但可能也有人會說,這麼辛苦做什麼?接下來人工智慧(AI)的深度學習,會比人類學得更快更廣更深。這樣說,對也不對。在單純的計算,大量數據資料裡面歸納找邏輯,圖像辨識這類領域,的確AI做得比人類好太多,也會取代許多原本用人力執行的工作。那人類會被AI取代?什麼工作會被 AI取代?這是現在許多人心裡的疑惑。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要先對AI有基本認識,什麼是機器學習?什麼是深度學習?《人工智慧在台灣:產業轉型的契機與挑戰》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且這是台灣學者陳昇瑋寫的,不是外國翻譯書。陳昇瑋是資訊科學家與人工智慧專家,走出研究象牙塔,幫助台灣許多產業診斷,以及導入人工智慧,應用於製造業與金融業(書中有舉實際案例經驗)。
這本書,除了管理階層必讀以外,一般吃人頭路的員工也適合讀。 AI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確實也會取代部分人類的工作。但人類歷史上每個科技重大改變,生產模式大躍進時,必然有些人失業,但也會因此開創出新的工作內容,以及工作價值。人的價值也會質變。從陳昇瑋描述與介紹AI 的經驗,可以借鏡機器學習,思考自我的學習方式,思考慣性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可以超前部署,思索探究在AI應用愈來愈廣泛的時代,人的價值是什麼?自己可以做什麼工作?有什麼優勢?有什麼不足?
當個現代人,是幸福的,有很多高科技,幫我們節省很多時間(比起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人類)。但也是辛苦的,科技演化很快,沒有什麼知識學了就可以受用終身,或是一張證書走天下。保持更新學習,更有效率的學習,已是基本標配。更可為下一代立下身教的典範。
(精簡版的文字刊於台灣福興企業刊物九月號)
本期主題「落腳處」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