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SKB文明鋼筆(職人篇)——塑膠射出部門:陳威琦

[專題]SKB文明鋼筆(職人篇)——塑膠射出部門:陳威琦
文字:陳瀅羽
攝影:陳彥君
 
 
 
 
到塑膠射出部門,陳威琦師傅(以下稱陳師傅)體貼的把四台射出機器一一關起來,轟隆隆的機械聲是陳師傅的日常背景聲,把塑膠料裝入漏斗型的機器內,就咖搭咖搭的運轉起來,持續加溫到200多度,塑料融化射出,進入模具機內成形,冷卻後從出料口脫模而出。他邊關機台邊說:「這台機器超過35年,都比你們還大。」
 
聽到我們要來訪問一小時,不知道是興奮還是害羞,陳師傅一直忙個不停,趕緊張羅椅子和電風扇給我們。邊和我們介紹機器和椅子的歷史。他手裡拿著一張圓木椅:「這椅子很有歷史。……你看到這一台是西德製的,另外兩台是日本製的」。看著這些陪伴他過大半生的機器,65歲的陳威琦陳師傅,從23歲退伍後就進SKB文明鋼筆,位於民族路與大順路交叉口的工廠,那時候附近都還是稻田和木業工廠。當時機器擺在矮厝仔裡頭(廠房還沒建造好),剛好是鋼筆生產量開始減少邁向原子筆時代的1970年。
 
業務副理林冠宏說當初市場上BIC(法國)的筆賣得很好,鮮豔黃色筆身是大家的記憶標籤,然而SKB為了打進市場也做出屬於自己的顏色:青玉─以藍桿實色做出差異,跟市場挑戰。不過擔心消費者不接受,那時還做了一批黃桿原子筆,萬一青玉銷不好就可以馬上成黃桿。林副理形容,那幾天工廠內大家都沒睡好,全在等市場銷售的結果。
 
(SKB202原子筆,青玉。謝一麟攝)
 
結果,一舉成功,消費者都認得了SKB的原子筆。當年射出部門裡二、三十台的機器開始24小時不停歇的轉動,從全手動到半自動,一個人負責一台機器。那原子筆剛興盛的時代,廠內工作時間是兩班制,一班十二個鐘頭。後來發現這樣負荷量太大,改成三班制,一班八個鐘頭,早班、中班、大夜班,機器都不能停,大家都輪流吃飯休息。
 
 
陳師傅之前當過班長,要管三十個人,景氣好的時候有SKB廠內有一百六十幾位員工,大家年齡都二十幾歲,有男有女,有些住太遠無法通勤的就住在廠內的宿舍,生活作息都跟著工廠在呼吸。
 
大約五年前,整個射出部門就剩陳師傅,與另外一位調整機器和顏料的顏師傅。如果機器要換模具,都是陳師傅自己用起重機,吊起幾十公斤的模具。身體硬朗的他,左耳已不太靈光,他笑說年輕時不懂,雖然在強烈噪音的廠房上班,但沒有像其他同事塞耳塞,現在年紀大了開始有些重聽。已經退休的陳師傅,每天還是都會來SKB報到,他說就像在練身體,拿起十公斤左右的塑膠料爬到漏斗型的機器上方,他回過頭來對我們笑說:「做筆其實是純正的手工業」。
 
 
 
 
陳師傅打拼三十幾年,拉拔三個兒子長大,也在工廠附近買了房子。他開玩笑地說,這部門是最辛苦也最沒錢,但能賺就算假日也來上班。問陳師傅平常做甚麼休閒活動,他說沒有啦,現在還是會拿組裝零件回家,下班後就跟老婆一起做代工,多少貼補家用。
 
 
陳師傅感嘆地說:「現在年輕人連筆都不會拿」,他拿出每日生產報表,用SB2000的原子筆寫的字相當立挺。「我國小畢業而已,字都是在這裡練出來的」。至今陳師傅在過年過節不忘送親朋好友SKB的筆,如果突然遇到鄰居要讀國小,就會送一盒彩色筆給小朋友,高年級的就送水彩筆。
 
(陳師傅用SB2000原子筆寫的日生產報表)
 
 
「你們退休了,那還有人來做嗎?」
「沒有了啦,我們最後一代了。」
 
大船轉舵,手寫的重量在這追求輕薄短小的年代,正迎接逆風的考驗,然而即使歷經轉型,這些老師傅的身影依舊見證了一個無法取代的年代,工廠的火光與高溫,是SKB員工心中最溫暖的景象。要走之前陳師傅默默地塞了兩支黑色SB2000給我們,要我們不要告訴別人,但要記得跟大家說SKB的筆真的很好寫。
 
(SB2000原子筆。照片提供:SKB文明鋼筆)
 

※延伸閱讀:
 
[專題]SKB文明鋼筆——以高雄為家,寫高雄人故事的筆
 
[專題]SKB文明鋼筆(職人篇)——模具部門:陳建宏
 
[專題]SKB文明鋼筆(使用者篇)——葉曄:字就是你
 

 
作者簡介:陳瀅羽
曾在日本走跳一年。 返台後患有購書強迫症,目前在三餘書店治療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