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答案可能在故事的視角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答案可能在故事的視角

文:謝一麟(三餘文化)⁣

太魯閣馬拉松是公認此生必跑的馬拉松路線之一,身體可以浸在世界級的峽谷景觀中,靠雙腳前進。我第一次去跑時,發現最難的不是爬坡,而是隧道。全程要穿越長短隧道共十多次,最長的隧道有一公里。在隧道裡跑步,空氣流通不佳,看不見風景,只有不斷重複的水泥建築,GPS連不上。長隧道看不到盡頭,跑起來很厭世。⁣
也因為這樣經驗,決定再去跑第二次。這次想去不是因為天然美景,是想克服對隧道的恐懼感。這次不去想成績或任何預期結果,期望自己去享受這段42公里的旅程,經過隧道盡量專注當下的呼吸與腳步,不去想何時可以出隧道。完賽後,真的對隧道就不再恐懼。⁣
生活中其實有各種大大小小的隧道,每個人的隧道長相不同,但進去後的感覺類似:看不到盡頭,找不到出路。開始焦慮,焦慮衍伸各種身心面向問題。克服對實體隧道的恐懼,似乎對於人生中的各種隧道,也有信心去面對,甚至找到適合的方法。比如從身體著手是一種方式。運動對身體與大腦產生的體內化學變化,身體協調與肌力的物理變化,加上身體的物理空間移動,也會影響著觀看的角度。看自己的角度改變,看生活與世界的角度也會改變。⁣
近年接觸一點諮商領域,心理諮商專業者與求助者一起探討問題,其中一個核心工作方法也大致如此。就比如《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書中所展示,求助者敘述問題,講述一個事件。諮商者引導用事件中不同利害關係人的角度來看,求助者對於問題的觀看角度更多元更立體。問題未必立刻被解決,但可以沈澱思考,可以擬定有效策略與方法的觀點會更貼近問題樣貌,而非執著於個人的觀點。甚至其中是許多情緒,非事件觀點。⁣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的作者,是瑞典知名的經濟學家、企業界主管。在被醫生宣布得了漸凍症後,放掉這些功成名就的外衣,出家當僧侶,在森林裡修行。修行的過程中,他得到許多與自己對話的機會,也破除一些迷思。比如:修行是需要高度溝通的行為,不是自己孤絕一個人。需要和不同的同住者對話,日常工作需要討論分工,放下過往的頭銜,回到最基本的對話,察覺不同角度的敘事,人與人對話溝通的力量。⁣
這種力量,也是智人這物種最特別之處,對話的語言與文字,呈現不同生命經驗的視角。在台灣文學館與時報出版的《出版島讀:臺灣人文出版的百年江湖》中的一段話:「字是思想的化身,我們透過編輯出版讓他結合同志成為社群的力量,進而產生結構的改變。」敘事與故事的力量,可以感動人心,撼動社會的。⁣
不要小看個人的日常對話。可以試著練習在不同情境中的對話,放下自己慣性思考與價值判斷,回到對話與事件本身,或許從他人的視角,看到不同的風景。這可能是走出自己內心小隧道的一種光源。⁣
推薦書單:⁣
《我可能錯了》⁣
《出版島讀》⁣
《推力》
 

 

看本期主題好好對話,與自己、與文化、與生活更多主題選書:⁣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如果理想生活還在半路》
《你,是自己的鑰匙:靈媒媽媽的心靈解答書》
 
《除了病,我一無所有:致無法被任何事物療癒的你》
《鄰居的植物諮商室:聊植物,談人生,竟找到最溫柔的撫慰》
《凪的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