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選書】《嘉義市老戲院踏查誌》

【三餘選書】《嘉義市老戲院踏查誌》
 
這本書,可以讓人知道,嘉義有一群通靈少年們。
 
當初高雄(鹽埕)大舞台戲院被暫定古蹟,啟動調查時,經常會聽到附近的居民說:趕快拆一拆,不要阻礙地方的發展,有建商要買地蓋大樓。或者說:這只有65年歷史,我家建築年代都比這久,哪算是古蹟?(2013年已被拆除。大樓正興建中)
 
有趣的是,如果不要正面去論戰這些話語,問以前有沒有去看過電影(當然有),還記得看過什麼片(喔很多,讓我想一下),當年約會是不是都去那邊(開始憶當年),多數人可以講的記憶還不少。
 
沒有多媒體的年代,全民不分貧富,共同的娛樂,要不是在廟埕看野台戲(歌仔戲或布袋戲),就是關在一個大黑盒裡面,百人(甚或千人)同哭同笑。後者就是電影這個娛樂形式。台灣和西方世界的發展,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就因著電影這媒介和全球接軌。
 
在黑盒子裡看戲,眾人一起看戲,會比現代的個人影音載具來的更專注,所以感動與記憶會很深刻。感動深刻,所以記憶猶新。現代資訊爆炸,影音隨手可得,來的快去的快。老戲院年代的戲劇感動已難復返。
 
戲劇的感動是超越國界、年齡世代的。至今戲劇仍是凝聚不同背景、世代經驗的人,最好的傳播媒界。過往老戲院所在地,是地方商業匯集地、交通網絡要道。老戲院的復興與活化,不是懷舊的浪漫情思。它有著許多先天優勢。
 
活化後作為地方的銀髮關懷據點、幼托照顧平台(兩者合在一起更有意義)、共同辦公室、旅遊資訊中心,都是可能性。國外有許多案例,其中更多是商業使用模式。台灣呢?彰化市的銀宮戲院,NET買下保留,做服飾賣場。嘉義的義美歌劇院(豬哥亮曾經表演過),承億文旅整修後變成嘉義商旅。九份的昇平戲院,閒置20年後再度整修開放,現在是地方公共資源,也是觀光景點。嘉義大林的萬國戲院,近年成為大林被重新看見與認識的文化窗口。
 
老戲院的存亡問題,硬體空間不是重點,庶民關於戲院的美好記憶、戲院本身的故事、從業人員生命故事,才是動人之處,更是故事行銷地方、觀光資源的素材。話說回來,沒有硬體空間裝載這些無形的故事,也容易消散,難有亮點。台灣各地許多常民記憶都隨著諸多戲院被拆除而煙消雲散。
 
由「台灣圖書室文化協會」發行的這本《嘉義市老戲院踏查誌》,書籍上市,是個令人振奮的消息。由郭盈良組織「嘉義懷舊百科-老戲院觀察團」,普查嘉義市的老戲院,實地踏勘、紀錄、訪問,趕緊從斷瓦殘壁中,快速凋零消逝的從業人員口中,留下珍貴的記憶。
 
如果消失的老戲院、消逝的從業人員有靈,有話(故事)想說,得找上對地方有感情的熱心人士,降乩,透過他們的口與筆,說地方的美好人情風景。過去的已經過去,但因為過去,不同世代的人在現在凝聚著認同及想像,一起思考未來。就像眾人在黑盒子裡,不分彼此,望向同一方向,專注著眼前投射在布幕上的那道光。
 
地方如何發展?方向去哪?目的為誰?……你看到那道光了嗎?這本書是凸透鏡,翻開細讀,起身行動,將聚集光與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