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餘選書】雲林食通信 2018秋季號 第三刊 旺來

【夜餘選書】雲林食通信 2018秋季號 第三刊 旺來
文/盧宥臻
 
關於「食通信」這個活動企劃發源於日本,創辦人高橋博之出身於東北,在311地震後尋找到人生的新方向,為了協助當地災民們的銷售,他製作了「食通信」。於是,在一份包裹當中,除了新鮮的食材,還附有精美照片和詳細文字介紹的紙本刊物。你可以從中了解到食材誕生的過程、食材的特性、以及烹調時的小秘訣等等。
  
「從產地到餐桌」,「做的人」與「吃的人」之間的關係就這樣連接起來,你對農民漁夫的想像是什麼呢?你搭飛機出國旅遊的次數,是否比你去「鄉下」的機率都還要多上許多?高橋認為,「理解」與「感謝」會讓食物品嚐起來更加美味,這並不是鼓勵人們移居鄉間,而是彼此有真正的互動,達到城鄉共存。
台灣在幾年前也搭乘這波熱潮,出現了不同產地的食通信刊物。而這本去年底出版的期數,因為現在正是鳳梨盛產的季節,特別和大家分享,另一個理由則是店員身邊正好有認識種植鳳梨的農夫,這裡面的豆知識都是真有其事啊~而且利用豐富的插畫和照片,讓民眾能夠輕鬆理解。
  
●小百科:鳳梨的生長週期約是一年半,由於水分過多容易造成根部腐爛,所以適合栽種在排水性佳的地區。而鳳梨雖然喜歡曬太陽,但過度的曝曬會造成傷害,所以延伸出不同的預防方式,例如牛奶鳳梨葉子較長,可直接綁起來,或者是用紙袋包住果實等等。
  
來自雲林好好友善農場的溫禮華先生是這麼形容:「好好生活‧好好吃飯‧好好務農」,這句話聽起來簡單,實踐起來卻著實不容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