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濃】柚仔林合和學堂-推薦商品:廣興硬頸花籃

【美濃】柚仔林合和學堂-推薦商品:廣興硬頸花籃
圖/文:大福
 
 
隨便在美濃問十個在地人:「美濃的特色產品是什麼?」通常會聽到「粄條、紙傘、藍衫」,真的,十個人裡頭大概九個會這麼說,另一個只是還沒來得及說出口。
 
但美濃真的不只是粄條、紙傘和藍衫。在往黃蝶翠谷方向,如果是從美濃鎮出發,一定會經過廣興。廣興社區有一位今年八十五歲的傅善助師傅,他至今依然堅持以雙手拉著粗細不一的鐵絲,沈靜且專注地織出花籃。
 
老師傅聲音宏亮,他對我說:我二十七歲那一年,無師自通,編出第一個花籃,到現在還在用。
 
老師傅的太太(老人家堅持不提供她的名姓)與有榮焉地拿起裡頭放著待洗衣物的籃子說:「從他二十七歲開始用到現在,還很好用。」語氣裡滿是肯定自信,臉上的皺紋都隨著笑意飛了起來。
 
師傅今年八十五,那只初代中的初代花籃是他二十七歲那年編出來的,簡單數學算一算,兩年後的今天,這只花籃就存在了一甲子。
 
五十八年來,老師傅從年輕編花籃到老,他說著當年福安一帶有對夫妻在賣一樣的花籃,為了不搶人家生意,他務農的同時,就接接訂單。由於品質好,做工紮實,街坊鄰居口耳相傳之下,也就默默賣了幾年,直到那一對夫妻不再賣這項商品了,師傅才把他的作品放在鎮上百貨行裡販售。
 
老師傅和他的太太像在說相聲似地介紹花籃的歷史,那時候,家裡還種著菸葉,老式菸樓熏烤菸葉時,夫妻倆和孩子們一起拉著鐵絲,由師傅親手編製。
 
「我在編花籃的時候是聽不到別人說話的,」師傅說,「因為這件事要很專心,如果編錯了,就要全部重來,原本的材料都不能用,因為會皺皺歪歪的,不能用。」師傅拿著他的作品這樣說著。
 
「你來,」他招招手對我說,「看這個花籃的底部,」他指著花籃的底,「這是數學你知道嗎?每一個孔洞都要算清楚,每一次編織都要算準,這樣才會整齊好看。」
 
 
我順著師傅的手看過去,想著這該不會也是無師自通吧?原來費氏數列除了在花瓣裡,也在老師傅的手中華麗展現。
 
兩位八十好幾的老人家興奮地向我說著花籃的歷史。在很久很久以前,客庄婦女提著衣服和洗衣皂到溪邊洗衣,苦於沒有適合瀝水的籃子,於是,本著創造始終來自於人性的精神,花籃因應而生。大的放衣服,小的放洗衣皂,孔洞剛好,瀝水方便,加上編得好看,即使洗衣成為常民家庭的一部份時,花籃就變成了置物籃或水果籃。
 
「你要放什麼都可以!」師傅說。
 
這個要放什麼都可以的花籃,依然手工製作,每一個轉彎,每一段鐵絲的扭動,都是老師傅累積近一甲子的經驗和心意。
 
他說他想傳下去。不只是技藝而已,是那份「堅持到底」的精神。「我就硬頸客家人啊。」嘿對,都一把年紀了還心心念念精神和手藝的傳承,還相信可以找到傳人的師傅真的很hardcore, 真的夠硬頸。
 
硬頸花籃,就在美濃廣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