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沒有正解的山林共學

【三餘書店x台灣福興】沒有正解的山林共學

文:戴綺儀(三餘文化)

  

 

每次寒暑假的尾聲,會出現一些感覺快不行的家長迷因,期待著開學,期待專業馴獸師(aka老師)的出現。不過呢,更有一群家長致力於「親子共學」,打破上下階級,改從視域融合的方式創造生活的各種可能性。關於小孩的教養議題也關於我、關於你、關於大人對自己的人生反思。於是這次我們喊出「一起去露營吧!」,一起到山上的風裡、樹林的蟲子家、山獸神的目光所及之處親子共學吧。
 
這幾年討論到兒童人權,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肯定是大家耳熟能詳不斷被提及,公約的思想精神,來自一位波蘭兒科醫師教育家雅努什‧柯札克(Janusz Korczak)。柯札克夥伴創辦「孤兒之家」並擔任院長《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一書中,他試圖回答「怎麼愛,什麼時候愛,多少愛——為何而愛?」並在第一章開誠佈公說「我在此回答:我不知道」。因為每個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沒有任何一本書、一個專家、一套法則會比主要照顧者當下的觀察判斷更適切。在平實的教養手札紀錄裡,柯札克想表達的是:「在想要認識孩子之前,先認識你自己」
 
兒童意識之所以必須被喚起,因為過去,台灣社會太容易幼體化小孩了,「我是為你好」卻把小孩當成無法自主的附屬品;「囡仔人有耳無喙」(Gín-á lâng ū-hīnn-bô-tshuì)卻在成年之後瞬間需要凡事自理。《放了牛,他們自己會吃草》作者米米從事廣告業,自稱「迷路媽」,相對於站在起點就看見盡頭的清晰固定道路,米米選擇邊走邊看的適性fun養,與被判定為重度ADD(注意力缺失型過動症)的孩子共同探索,過著獨立自主又自信的日子。在兒童精神醫學焦點過度擺在「過動」的近年,這一家人用身體力行,顛覆「嚴厲治兒才是用心家長」的不合時宜想像。
 
最後介紹一本關於培養全自動孩子的教育筆記《懶得教,這麼辦》,作者盧駿逸以「百善『惜』為先」作為最高指導原則,在孩子嘗試、碰撞之後負責給予「惜惜」,拋開未成年不能自主決定的偏見,也拋開必須「過關斬將」排除一切危機才是好家長的執念。書中以「惜惜七部曲」紀錄了情緒勒索、沈迷3C用品、講不聽等等常見情境的親子日記,讓我們看見,擁有充分決定空間,是長成一位獨立自主小孩的前提呢!
 
快樂,存在感,懂得劃界,認同自已。其實人生夫復何求,對於大人對於小孩都是呢。
 
 

期主題「親子露營去」看更多三餘精彩選書:

 

登向極限,與極限之後(請點我)

《十年一講,為夢想》  

《神在的地方:一個與雪同行的夏天》

《採集人的野帳》

 

當我們對自然的觀看是更加細緻的(請點我)

《麻衣與蟲的日常》(1+2)

《蟲蟲們的慢活日常》

《山教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