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官] 刻畫記憶裡的海平線—漁人畫家 尤辰允

[梓官] 刻畫記憶裡的海平線—漁人畫家 尤辰允
文字攝影:余嘉榮

關於高雄梓官這個地名的由來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梓」指的是「木匠」,因為昔日這裡的造船業發達,地方的人尊稱造船的師傅以及木匠為「官」,因而以「梓官」來形容造船師傅跟木匠聚集工作的地方。梓官的造船業之所以發達是因為這裡正好位於烏魚的洄游路徑上,每年的冬季時分,在臺灣海峽的黑潮支流作用之下,洄游至此的烏魚群正值成熟肥腴、洄游速度慢且量多集結,利於撈捕,烏魚便成為梓官最為豐收的漁獲量之一,此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梓官漁村的發展與烏魚緊密相連,轄區內的蚵仔寮漁港因此也成為臺灣的捕烏大港之一。
 
梓官區的濱海漁村包括有赤崁、蚵仔寮與茄苳坑三個自然的村落。在蚵寮、赤崁這一帶的漁村裡,很多老人都有過捕魚的經驗,年輕的時候當討海人像是一種必經的印記。住在赤崁的尤辰允今年已經84歲了,他說: 「我在12歲還是細漢因仔的時候就開始抓烏魚了,那時候就跟著船出海做雜工,看那些〝多歲人〞怎麼捉魚我就跟著學,看久了我就知道怎麼抓魚、怎麼討海了。」因著歲月風霜的洗禮,漁村的老人們對於過去發生在海洋大浪裡的故事多半已不復記憶,或者僅能零碎的拼奏著海上的生活。然而尤辰允似乎像是藏有一本詳實記錄的筆記本似的,對於漁人生活的記憶異常的清晰且邏輯條理分明。
 
村人都習慣喚他「仙化伯」的尤辰允捕過很長時間的魚,那段討海人的記憶原本只在他的腦子裡鮮明而清晰的存在著,從來沒有人能夠知曉。直到他70歲的時候,有一次看到報紙上有張圖片,他試著用原子筆臨摹圖裡的一道牆,結果試了好幾次,那面牆就是畫的不像。尤辰允覺得怪,看起來很簡單的ㄧ張圖,畫起來卻那麼困難。當然後來他知道,牆畫的不好是沒有表現出明暗對比的緣故。就這樣他一頭栽入繪畫的世界裡,記憶裡那段討海人的生活成了他創作最多的題材也是滋養他最深厚的養份。我們也因此得以窺見一個深藏在老漁夫深層記憶裡的精彩創作。
 
在尤辰允討海記憶的畫作中,以烏魚的捕撈系列最為完整與多樣性,他把捕烏魚的場景、步驟、工具、文化……等各面向的細節都幻化成一幅幅精采的畫作。而有關於梓官的海平線的原貌與歷史場景就這樣被「仙化伯」以畫作的方式一段一段的拼貼復原呈現在世人的眼前。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消失在漁村地景裡的「崁腳」、「藏仔寮」、「牛車隊」又活靈活現的躍然紙上,帶領著我們穿越時光隧道似的回到古老的漁村生活裡。
 
問他的技法為何會這樣表現?人物為何會這樣安排?畫作想要說的是什麼?他總是笑著說:「我都是畫好玩的啦!沒有畫出來人家就不知道以前的生活是怎麼樣,我現在一張一張畫出來,外面的人來參觀才會知道我們生活在漁村的感受,這樣才有一個鄕土情、古早味啦。」
 
或許正是一直抱持著這樣純粹而認真的信念,年事漸高的老先生歷經了2次中風、以及眼睛差點失明的病痛之後,依舊努力持續的繪畫著,他說:「可能是因為老天覺得我還有任務沒有完成,祂要我繼續畫下去所以才沒有把我帶走,既然是這樣那我就要更努力的畫下去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