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洪稇源:交換歲月的場所

[六龜]洪稇源:交換歲月的場所
文字:陳坤毅
攝影:陳坤毅
 
(屹立百年的洪稛源老商店)
 
漫步六龜山城的大街小巷中,不經意地拐個彎,走進了老街區的核心地帶,目光很快就被一棟街角的磚造老屋所吸引,即使一層樓的高度不太突出,但在周邊幾棟現代建築的環伺下,古樸的面貌更加顯眼。
 
老屋的女兒牆上題有「洪稛源」,是當地少見保留完整的日本時代建築,它的主人洪見濤先生出生自旗山,胼手胝足創立了「稛源商號」,專售日用雜貨,而他哥哥洪見萬經營的「新聯發商號」則早已是地方商業發展的領頭羊,兄弟倆在旗山可說皆頗有成就。
 
1900年代,日本政府對於台灣樟腦的開採與提煉之腳步,已來到當時仍稱蕃薯寮的旗山,並繼續往六龜地區開拓,不安於平凡的洪見濤也跟著深入六龜,或許是想出外闖蕩一番,開拓與兄長不同的一片新天地。
 
到了六龜,洪見濤除了設立稛源商店的六龜里支店外,更擔任「巡查補」,在蕃害仍十分頻繁的六龜,協助管理地方秩序,儘管是一件險峻的警察職務,但洪見濤和原住民關係頗為良好,時常受託將山上的農作或獵物帶下山交易。
 
1911年磚造的六龜里支店新建築落成,縱使興建時為歷史主義蔚為風潮的年代,不過空間的規劃設計則以機能考量為主,結合了店舖、起居、倉庫使用為一體,動線分明,不僅沿街設置亭仔角串連外緣,並有內庭作為各個使用空間的中介,面對內庭的平頂露台則設樓梯連接,雖説只有一層樓的高度,但空間變化的豐富程度,十分耐人尋味。外觀於轉角處以圓弧造型處理,這樣的手法在戰後仍影響了街區其他轉角建築之造型,是非常有趣的現象。
 
(亭仔腳空間充滿日本時代遺風)
 
後來1914年正式經官方許可,在商店內開設蕃產物交換所,由原住民提供的獵物有獸肉、獸皮、獸骨、獸角,甚至有可以製成標本的穿山甲與飛鼠,而植物類以能加工的藤與蓪草為大宗,其餘還有小米、紅豆、愛玉籽等,而他們交換走的以日常用品為主,有食鹽、火柴、絲、紡織品、飾品等。
 
洪稛源商店不僅有交換所的業務,還有製藤部的成立,利用原住民帶來的藤進行加工,增加產物附加價值。另外,身為六龜里支廳酒保的洪見濤,也經營菸酒產品的零售。隨著商業版圖的規模漸次擴張,洪見濤不僅成為六龜里商事株式會社的社長,同時又擔任南部台灣拓殖株式會社、台灣興業株式會社等重要單位的取締役,對地方產業的影響力可見一斑。在稛源商號事業重心逐漸發展至六龜的情形下,旗山本店的業務由已能獨當一面的大兒子洪文發繼承、管理。
 
1920年實施地方制度改正後,洪見濤成為首任六龜庄長,對於家族發展意義重大。然而不幸的是,洪見濤五年庄長任期結束後不久便離世,他的牽手洪周蘭一肩扛起了六龜所有店務與家務,十分繁忙,爾後有次子洪新發與洪謝慧娥夫婦倆的協助,而三子洪能發長大後,則擔任六龜公學校的老師。
 
戰後,國民政府開始整頓日本時代的商業行號,由於政局紛亂,洪氏族人曾避走他鄉,交換所的業務則為國民政府所接收。避隱一年後洪氏族人回到六龜,重新經營雜貨與菸酒的販售,成為公賣品零售處,並從事果樹種植、鹿隻養殖等農牧工作。洪稛源雖然失去交換所的生利,不過鄰近的池田屋在1950年代進駐了高雄客運六龜站,地方的交通大站為這個街區帶來人潮,所以商店還延續著昔日榮景。
 
不過隨著林業的沒落,六龜地區大部分的年輕一輩都到大城市尋求工作機會,洪氏族人的後代也漸漸往外地發展,洪稛源商店歇業後,留下這座已屹立百年的老建築。保留有櫃檯、展示櫥以及豐富帳冊的店鋪,擺設著動物標本以及字畫的正廳,維持了完整和室格局的房間,時間彷彿在某一刻定格,凝結的光陰見證先民的篳路藍縷,也訴說地方的繁華過往。
 
(時間彷彿在洪稛源裡停格)
 
洪稛源曾經的主人們,用自己的勇氣,換來事業的一片天;用自己的青春,換來家族的安樂居;用自己的拼勁,換來後世的頤養年。現今,老商店內的一景一物,好似還留有交換所的精神,以豐富的人文底蘊與地方記憶,交換了訪客的感動心情。從山地回到平地,我們帶著六龜的故事,嘗試在字裡行間寫下那些被交換的山城歲月。
 
(草生植物為荒廢已久的內庭帶來些許生機)
 
(至今仍可遠眺中央山脈的屋頂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