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通] 旅館房卡一卡通

為了歡迎菲律賓大學師生造訪南台灣,增進兩國深度交流,協會與一卡通、康橋連鎖旅館,共同發行專屬一卡通卡片,菲律賓師生來高雄考試期間住宿康橋,卡片就是房卡,也可以用於全台公共交通運輸、合作商店消費付款,一卡處處暢通。

[講古] 鄭順聰:陷眠機器人

「彼!彼!彼!攏是姨媽的影啊!機器人你講了無毋著,姨媽頂個月過身,阿媽有夠傷心。定定佇飯桌仔頭前哭,失神失神,菜煮甲有夠歹食,鹹篤篤,伊講是人無心情,鹽搣傷大搣。紲來,菜就無味矣,阿媽傷心甲連調味料攏無想袂下。」

「咱就來救。」
「啥物意思?」
「阿媽去予關佇悲傷的記持當中,咱若無共救出來,伊會去予太空船載離開地球,永遠無法度轉來。」
「欲按怎予阿媽離開悲傷呢?」

  鄭順聰 , 挩窗去弄險 , 講古 , 台語

[時光書薦]蔡志浩推薦—黃智偉的《省道台一線的故事》

台一線之於台灣,就像 66 號公路之於美國。美國的 66 號公路也曾在州際公路普及之後面臨被遺忘的命運。但是美國也從二十年前開始有系統地保留這條公路的歷史與文化痕跡。我們也該為台一線做些事。

[行冊店]七号閱覽室Experiment at 7th

「所以就想,我要留下來,要做一個空間,這個空間就是紙本跟藝術。因為現在 我整個生命裡面什麼都沒有了,好像就只剩下很微弱的光,那微弱的光就是我對這些東西的相信。我這個人僅剩的美好,如果這個光沒有熄掉的話,應該就是這樣。那我就把所有的力量用來策展、選書。讓這個力量造成某個程度的爆炸。」

[時光]一張老照片看寶島歌后在高雄的演唱足跡

她昔日演唱過的地點,皆是地方上重要的娛樂場域,可說是高雄早期歌場發展的見證人之一。1991年紀老師重回幕前,未減唱歌的熱情,並開班授課教唱,更舉辦個人演唱會。睽違許久,今年初她終於再臨高雄,在草地音樂會中登台演唱,距離首次來高雄演出已近一甲子,深具意義。

  陳坤毅 , 老照片 , 大港埔 , 戲院

[食行]出店日本初夏的大型濱海慶典:「森、道、市場」與台式糕餅

日本遊客說:「很想去高雄,但卻不知道能去哪裡走走」。而活動次日,我預留的100份糕點更在一小內完售,其中不少客人是前天吃過,想多帶一些給家人朋友。另外還有一位首日沒買到的客人,本想一次購買大量,但考量後面排隊人潮,便客氣地買了8份,同行的日本作家說,他可是沖繩知名麵包店的老闆,這次也受邀出店,「沖繩專區」就在台灣日和旁邊,難怪能搶在開攤不久後就來光顧,我做的糕餅能在日本大受歡迎,就像此行一樣,完全是我始料未及。

  江舟航 , 日食生活 , 森道市場 , 日本 , 小陽餅

[專題]國產電子書閱讀器面世後的閱讀姿勢,會是?——網民意見篇

→Yen-Yu Liu:紙本書有電子書無法取代的個人閱讀經驗,但電子介面能夠達到紙本書無法觸及的天空—— 那些地理上較為邊陲、經濟上較為低度開發的地區、政治上極權、社會上較封閉的國家,電子書穿透這些地理、經濟、政治、社會屏障,使知識無遠弗屆、將更多人解放到公共意見空間的穿透力,是紙本書遠遠比不上的,這是我對電子書最大的寄望所在。

[專題]國產電子書閱讀器面世後的閱讀姿勢,會是?——Readmoo執行長個人閱讀經驗篇

問:閱讀,對你來說是什麼?
龐:小時候,考試成績好就可以買閒書來看,很開心,還可以跟人家交換。以前小學教室後面有繪本,一整排。從第一本看到最後一本,閱讀帶我看到不一樣的地方,看到不同的東西。我挑的一本書,讓我走到不同的地方去。文字跟圖像,閱讀讓你脫離現有的狀況,走進另外一個世界,這是我喜歡閱讀的地方。

[專題]國產電子書閱讀器面世後的閱讀姿勢,會是?——mooInk閱讀器與Readmoo電子書平台

執行長龐文真:人本來就會想要聚在一起幹嘛幹嘛,我們可以運用作者,把人連在一起,像演唱會那樣。

[目錄] 編輯語:閱讀姿/趨勢——國產電子書閱讀器面世後的閱讀姿勢,會是?

電子書上線的那刻,編輯部的主管和田靖樹,表情愉快的說了一句話:「時代在變,我們也在變。」他是看紙本漫畫長大的,不懂電子書,但知道這是時代趨勢,不論自己懂不懂,喜不喜歡,還是得做。不過這句話是為了帶出下一句更重要的台詞:「盡管如此,有些東西卻從未改變。」

不管是電子書或是紙本書,鉛字或數位,無論傳統與新潮的界線為何,閱讀給人的愉悅,讓人得到的充實,是不會變的。

[日本連線]生活裡的一枚書籤,Sioribi 栞日書店(長野縣松本市)

菊地先生讓栞日裡有咖啡館、書店、選物與展覽空間。書籍多是各地方或個人發行的獨立刊物、雜誌,菊地先生說,在他眼中,松本是個充滿潛力的城市,這裡有很多創意人,但是他們不知道怎麼輸出他們的想法和作品,這些書或許可以為他們帶來靈感的啟發,以及展現成果的方法。或是讓松本的讀者,能夠注意到這些書傳達的想法與理念,為讓這座城市帶來一些刺激,讓城市更有趣。

[專題]SKB文明鋼筆(職人篇)——塑膠射出部門:陳威琦

大約五年前,整個射出部門就剩陳師傅,與另外一位調整機器和顏料的顏師傅。如果機器要換模具,都是陳師傅自己用起重機,吊起幾十公斤的模具。身體硬朗的他,左耳已不太靈光,他笑說年輕時不懂,雖然在強烈噪音的廠房上班,但沒有像其他同事塞耳塞,現在年紀大了開始有些重聽。已經退休的陳師傅,每天還是都會來SKB報到,他說就像在練身體,拿起十公斤左右的塑膠料爬到漏斗型的機器上方,他回過頭來對我們笑說:「做筆其實是純正的手工業」。

  SKB , 產業故事 , 鹽埕 , 陳瀅羽 , 陳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