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龜]鄰里的守護神──新富商店

[六龜]鄰里的守護神──新富商店

文字:李昀諭

攝影:黃昱升
 

車行美濃,再一會兒路程,就到了六龜區的《新寮》,「新富商店」就在高雄客運的「新寮站」站牌旁。
 
建物的側面,能看見玻璃大櫃子,櫃子裡是孔雀餅乾、喜年來蛋捲等餅乾零食,櫃子上是一個個大罐子,罐裡有小包的酸梅、果乾、蜜餞,分門別類;另一旁的小玻璃櫃與鐵架,是洋酒與泡麵,左右兩邊,分屬大人與孩童的療癒之地。
 
繞到大馬路這一頭,就是商店的正面了,由許多方格組成。兩個漆成米白色的大木櫃,用原木色的門框框起,最外層再框著薄荷綠鐵捲門架,上頭的薄荷綠橫柱,貼著正紅色春聯,「新富商店」四字置中,「春夏秋冬」、「歡迎光臨」小字在兩端,底下再寫上「財源廣進」。
 
這是一間「雜貨店」,台語裡寫成「柑仔店」,客語發音是「cab fo diam」,百年來的春夏秋冬,店開著門,承接鄰里的人生,販售的商品,是一個地區的生活樣貌與飲食脈絡;販售的方式,是居民的成長歷程與土地的變遷更迭。商店的名稱「新富」,是第一代經營者的名字,故事,就得從他開始說起。
 
 
商品,就能為人與土地說故事
 
第二代經營者張錦運,今年78歲,父親張新富開雜貨店時,他尚未出生。那時張新富一邊種田,一邊想著可以做些小生意,於是開起雜貨店,從米鹽糖開始賣起。張錦運初中時就學著經營,被爸爸帶到旗山、美濃學批貨,之後每隔一、二日,就坐著客運去補齊商品,漸漸的,雜貨店的商品樣貌,多到可以為新寮的人與土地說故事了。
 
賣鹹魚、鹹蛋、蘿蔔乾,這種一小塊、就能配上兩大碗番薯籤飯的醃漬物。店內懸掛著販售的便當盒,是張錦運小時候常使用的老款式,材質好,不生鏽,低調地閃爍著光芒。一打開,張錦運的飲食記憶:便當裡總帶著鹹魚、鹹蛋、蘿蔔乾、番薯籤飯,同樣在老人家的回憶裡閃爍光芒。
 
 
賣自煮自熬的冬瓜茶、愛玉,自製豆腐乳,自炒花生,自磨白胡椒粉,以前甚至還自釀米酒,放在大缸裡,一瓢一瓢的賣。張錦運的太太張陳進金,一身好手藝,在雜貨店裡運籌帷幄。沒有便利商店與手搖飲的時代,雜貨店的經營者,怕是比小七店員還需要十八般武藝。封在袋子裡依舊香氣逼人的白胡椒粉,是張錦運費心研發出來的,與炒花生、豆腐乳一起並列雜貨店三大鎮店之寶。一台百歲的用來手工研磨胡椒的鐵器,在店裡轉了好幾十載,得用什麼轉速、得轉幾秒,都有訣竅,詢問為何會有這麼誘人的胡椒香味時,老阿公得意的笑:「這是老手磨的啊!」 
 
 
古早社會前不著村、後不著店也無妨,一間雜貨店,就能讓一切發生。從店裡的老牌調味品、老牌罐頭、在地食材,就能拼出一道道風味好料理。淡黃色筍乾,拿來滷豬肉與三層肉最好;以前牛肉麵哪那麼容易吃到,來店裡捎罐新東陽牛肉罐頭,帶包麵條,回去加上蔬菜一煮,就是熱騰騰的牛肉麵;一定要夠酸的醋才能炒出風味的薑絲炒大腸,就得出動「美濃醋」--在地人看到外地人帶了這醋,都還忍不住提醒一聲:「這個很酸喔!」雜貨店何止生活「用品」,連生活「滋味」,也一起給你。
 
不想任其消失的,是什麼?
 
給予的除了滋味,還有「人情味」,回來接棒的第三代媳婦蕭順美,每天從早上五點半到晚上九點半,伴著公公、婆婆兩位老人家一起經營雜貨店。蕭順美口中的公公,還有公公的父親,都是善良得不得了的人。新寮先民多是從美濃、高樹移居而來的客家人,或是養豬,或是耕耘,總得一年半載的才能進來一筆收入。從第一代經營者到第二代經營者,都給足鄰里方便,讓大夥兒賒帳,等到殺豬或秋收後再來結清。只要有雜貨店的米、麵、鹽、食,一家子的生活,總是能度得下去。講到養豬,老阿公又懷念起當年:「以前的豬,都吃香蕉莖、地瓜葉長大,養得又久,不是現在豬肉的味道啊。」
 
給鄰里方便,也給購買的彈性,架上的新樂園香煙,從數十年前到現在,包裝換了幾回,但老阿公還是把以前的香菸盒外貌記得牢牢。很久以前,許多年輕人想學抽菸,雜貨店就拆開一包,單隻單隻的賣。詢問「一隻菸要賣多少?」蕭順美笑著回答:「我阿公抽的時候,一包我還記得是8塊,一包有10隻菸,一隻就賣8角」。不佔便宜,心思,就用在照顧鄰里的需求。
 
老人家中午去午睡,換媳婦顧著老雜貨店,「不希望這家雜貨店消失」,是老人家的心願。而我們,在盛夏的某個白晝,經過了這家在土地上駐足百年的雜貨店,在店裡看見了各種歲月、各種寶物,知道了各種讓人驚喜也溫暖的故事,再踏出時,也才明白,老人家不希望任其消失的,是多麼珍貴的人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