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海四廠與雜貨店:劉技工的雙重角色

[旗津]海四廠與雜貨店:劉技工的雙重角色
撰稿:黃怡嘉、謝翊潔
 
在重陽節出生的劉伯伯,今年93歲,故鄉在中國大陸的四川省重慶,然而初中卻沒有畢業,但在他16到18歲(民國30年至32年)的這段期間,在四川的空軍基地修習,主要負責空軍飛機的修理,不過伯伯在20多歲時,便隨著國民政府遷台而離開了家鄉來到了台灣。
 
一間小小的、擺滿各色各樣的雜貨店外,擺著幾張土色木籐椅子和小板凳,似乎供著走累了的旅人休息,又更是一種提供街坊鄰居交流感情的地方。鄰居們輕鬆自在的坐在椅子上,眉宇之間充滿著熱情,一邊向我們寒暄著,一邊招手幫我們呼喚著劉老闆。此時,一位步伐蹣跚的老闆,踏著輕輕的步伐走來,黑色包腳拖鞋配上黑色長褲,上身穿著淡藍色簡單襯衫,樸素卻不失其氣質,他繫著皮帶,彷彿透露出他的謹慎與規律,再往上看,幾乎全白的頭髮在陽光下閃閃發亮,一張充滿歲月痕跡的慈藹臉龐出現在我們面前,親切的笑容讓眼睛幾乎瞇著一彎新月,不斷熱情的揮著手招呼著我們進去,他是劉伯伯。
 
 
個人職涯與海四廠
 
伯伯初來台灣時,就先到台南第二空軍基地學習,而後轉為修理車、船。後來因單位整併和前輩的保證書提攜,輾轉來到旗津的海軍造船廠工作。有趣的是,伯伯憶及初來時的場景,當時的他根本不清楚旗津,對旗津一無所知,更遑論造船廠的位置,在經歷過一番奔波東西後,跑到修船廠問後才找到造船廠的位置。在海軍第四造船廠工作的伯伯,平時早上正常上班,然而晚上多是加班,也很少放假,幾乎都待在造船廠,沒有什麼額外的活動。
 
伯伯主要是做車床相關的作業,並且提到當時的他做車床甚至可以長到36呎,漸漸的越做越上手,甚至做出其他人都不會的技術,這點讓伯伯感到十分的驕傲。伯伯說,當時的同事若是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伯伯都能運用智慧來解決。當年在海四廠工作的人們,多是來自外地的單身漢,這些人們大多集合到技工宿舍統一住宿,而劉伯伯就是其中的一位。對於當時的住宿情況,伯伯表示,那段期間雖然大家都住在一起,可是彼此之間比較少互動,因為下班後就回宿舍休息,養精蓄銳準備迎接明天的到來。
 
伯伯回憶在海四廠工作的情景時不斷的提到擁有智慧的重要,還有面對挫折的處理。除了智慧之外,伯伯有正義感的個性也十分令人佩服,他回憶起生命當中曾經遇到過不公平的待遇,伯伯勇於提出不合理後,不僅讓對方心服口服並且認同伯伯的觀點,最後還向伯伯道歉。
 
婚姻與雜貨店的興起
 
在造船廠工作的伯伯,每個月的薪水約為3至4萬,但伯伯仍然強調著,因著環境需要,必須要學會理財,也慢慢的開始計畫建起自己一手設計的小天地─雜貨店。當時的伯伯居住在海軍的單身宿舍,後來因為有穩定工作、懂得理財、修養好,是個很好的依靠,所以藉著同事介紹,認識了大陳人的妻子進而促成這一段姻緣,民國47年時,便在屏東霧峰國民學校結婚,育有三男一女。
 
原先居住在海軍單身宿舍的伯伯,曾經歷過一場遷徙。一場大火,使得原居住在海四廠附近眷村的人在多數搬至左營。雖然失火處的定海新村離伯伯技工宿舍外的住處有段距離,但還是因為政策關係而大遷徙。結婚後的伯伯搬到旗津國小附近居住,直到民國48年時,在現在雜貨店所在地定居下來。
 
在伯伯的雜貨店開幕之前,當時小村莊裡並沒有其他雜貨店,伯伯認為小小的雜貨店不像一家企業那麼難入手,而且能顧及到村莊的街坊,讓大家更便利。也因為平常伯伯白天要到造船廠上班,所以平時雜貨店都是由妻子經營,當作副業,多多少少賺取生活上的費用。當時的旗津沒有大路,甚麼都需要靠外地運送,劉伯伯回憶起當時情況,連雞蛋都是要靠伯伯一籃一籃的進貨。
 
過沒多久,小村莊裡的雜貨店如春筍般的一間一間的出現,當時競爭想必是很激烈的。但伯伯也嘆到,原本競爭的19間雜貨店,隨著時間過去,滄海桑田,白雲蒼狗,有些人搬離開了,有些人如花朵般凋零了,而劉伯伯則堅守在此,成為現在的小村莊裡唯一的一間雜貨店。
 
伯伯不斷強調他做生意的原則,就是有誠信,而且為人誠懇、堅持,從不做出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儘管沒有初中畢業,但伯伯學富五車、無一不知,將這些做人處事的道理深深地烙印在腦海裡,伯伯的好品格從來來往往的鄰居交談中可以看的出來。
 
米壽之年後的安適生活
 
伯伯對於過去的精彩經歷侃侃而談,而對於現在與未來的期盼呢?平常的伯伯有甚麼休閒活動呢?
 
伯伯表示他平時喜歡閱讀增加知識的書籍,關於“文”方面很有興趣,但在“武”的體育方面則不太擅長,而最近很常看「秦始皇」連續劇來消消遣。其實從雜貨店的擺設就可以看得出來伯伯的書生氣息,靠近後門的櫃子上面,其中一櫃就擺滿厚厚的十三經,在結帳台後面的牆上,也有伯伯親自寫的毛筆詩,十分有文學素養。不僅如此,伯伯一直掛在口中的“智慧”,是他所以能夠解決其他人解決不了的秘訣,這是他多想、多聽、多看,從生活經驗中慢慢累積的,這讓我們想到一句小時候常常聽到的警醒話語:「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談到未來雜貨店的經營,劉伯伯也只是豁然的揮一揮手,以一種「船到橋頭自然直」的態度面對,但是言語之間,似乎透露著一些無奈,因為年輕的一輩都到外地工作,能夠傳承這間雜貨店的機會很小,然而這間雜貨店對伯伯和當地居民的意義非凡,它不僅提供一種讓大家能夠隨“椅”而坐、交流的地方,也提供一種使人沉浸在回憶中的魔法。
 
難道是伯伯這邊的飲料特別好喝,餅乾特別好吃嗎?應該是另有原因吧?我想這是一種習慣,習慣有一個大家放鬆自在的談話天地,習慣在上班的路上進去買一瓶清涼的飲料,習慣一種熟悉的感覺,這一種陪伴將近60年的雜貨店,它的價值不在於多麼精美的裝潢,或是多麼精緻的商品,它只是簡單的飲料、雜糧麵包、泡麵或是懷舊餅乾。沒錯。就是「懷舊」,這一份習慣和熟悉的感覺,才是雜貨店真正吸引人的地方,輕輕一碰,輕易的便能勾畫出你深藏回憶中的酸甜苦澀,它便像雲霧迎面撲來,將你包圍住,讓你的每個呼吸都充斥著它,如此濃烈。也許那是你第一次帶戀人去的地方,也許那是你總是吵著父母買糖果的地方,也許那是你下課比賽誰先跑過去的地方。它就是這麼神奇。而劉伯伯就像是風,將這片雲霧吹向大家的心中,讓雲霧在森林中無阻前行,若是少了風的吹拂,少了那一種夾雜著花香與泥土味的風,就像拼圖缺了一角,就像沒有風吹過的夏天,是那麼的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