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一張老照片看堀江商場與港貨的故事

[時光]一張老照片看堀江商場與港貨的故事
文字:陳坤毅
照片: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提供


 
這是一張攝於1958年鹽埕堀江商場一帶的老照片,市府人員拆除五福四路至必忠街間鹽埕大溝旁搭設的違建,是現今堀江商場二街、三街的位置,彼時溝上尚未加蓋,遠方還可以看到鹽埕教會顯眼的尖塔。可以注意到畫面兩側溝旁的店家,其中夏威夷服裝店的側邊招牌特別寫上「西褲港衣之王」,亭仔腳的柱子上還可以看到港式西裝字樣,是昔日堀江商場港貨風行的證明。
 
日本時代鹽埕區五福四路以南的分成兩個區塊,由大勇路為界,東邊靠近裏岸壁船渠入口的為入船町,西邊有人工溝渠流經的則是堀江町。堀江町通(今五福四路西段)在1930年代已有不少店舖營業,自高雄銀座到吉井百貨前的景象一片繁榮,不過二戰期間被轟炸得滿目瘡痍。
 
1947年前後,地方仕紳蔣金聰相中鹽埕國小旁空地,承租並興建木造攤販集中場,外廓賣店延伸入內廓的商店街形式仿自原高雄銀座,成為堀江商場的前身。同時高雄港開放為台灣唯二的國際港,以高雄—香港、高雄—日本這兩條航線商船往來最為頻繁,其中高港線的船員走私情形舉台聞名,鹽埕區南側的淺水碼頭是走私集散地,故享有地利之便的堀江商場因而以舶來的商品總匯名聞遐邇。
 
因戰後初期進口貿易的管制,加上物稀為貴,使得舶來品異常熱門。而「港貨」是堀江商場十分受歡迎的舶來品項,主要指從香港攜入的百貨,由於香港是國際貿易大港,各國貨品一應俱全,囊括洋煙酒、西裝布料、女用衣飾、化妝品、藥用品、手錶珠寶、漢藥材等,豐富種類不勝枚舉。琳琅滿目的物品,是小船員為了生活的所費,用盡心思挾帶上岸,才能在商場的櫥窗內閃耀,吸引買家光顧。
 
1950年代鹽埕大溝申請加蓋後,上方搭建市場形成攤販集中地,唯獨堀江商場側至船渠的區段未加蓋,但仍有部分商家違法搭建。到了1975年原有的簡陋搭建全部拆除,攤商再依市府的設計圖自行重建,堀江商場側的加蓋部分名為「五福集中商場」,後來納入整體堀江商場的二街、三街,達到該區最鼎盛的規模。當時堀江儼然是高雄繁榮商場的代名詞,港貨也是大眾對堀江商場的重要印象。
 
1980年代舊市府後方的府北地區重劃完畢,原有鹽埕庄的傳統聚落拆除後,欲打造鹽埕的新興商業地帶,開始建起一棟棟商場大樓,如城中城、七福商店街、金福記批發街等,其中一棟主打港貨的「香港商城」,為區別堀江的五福商場的名稱,而有別名為「新五福商場」。這些新商場的出現,讓鹽埕成了全市商場分佈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亦顯示港貨一詞的深遠影響。
 
曾令人趨之若鶩的港貨,在交易管制及國外觀光的開放之後已不再稀奇。而且在都市發展擴張、市政中心遷址以及重要商圈轉移之下,鹽埕的商業發展已逐漸由盛轉衰。不見昔日人聲鼎沸景況,靜待重生的老商場仍扮演著時光甬道的角色,向新世代訴說舶來文化交會之輝煌歲月。
 

作者簡介:陳坤毅
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從小就開始關注家鄉的一景一物,持續努力記錄這塊土地上面臨消逝的記憶,並捍衛著在地的歷史文化。著有《建構繁榮城市的巧手-蕭佛助的建築物語》、《藝之鑿鑿—木雕國寶葉經義》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