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景]步行鹽埕大溝頂的兩次錄音或一次非真實的記錄

[聲景]步行鹽埕大溝頂的兩次錄音或一次非真實的記錄
錄音:劉芳一
文字:劉芳一
攝影:謝一麟
 

 
(按play可聆聽聲音檔案內容)  

 

時間: 2017年5月31日下午
part1(16:38 -16:50)part2(18:43 -18:55)
 
地點:高雄鹽埕大溝頂 
 




大溝頂,我過去聽聞過這個地方時,模糊的以為在「堀江」附近。有幾次到當地走走,發現是成串的沒落商場,其中仍然燈火通明,懷舊且不屬於這個時代的音樂不知從何處竄出,有著滿鋪衣物舶來品與相對零落行人的商場,正是以「堀江」為名。其他的多是僅留存各式提供想像的招牌,與難以聯想繁華的現實樣貌,雖然走著走著也能遇見幾間,在暗巷中像是昏昏欲睡的或是昨日新開張生氣勃勃的店鋪。後來得知真正的「堀江」在我們的腳下流著,是日人挖掘的水道(他們似乎把有著人工水道的地方都取名為「堀江町」,據說台北也有一個在萬華),在60多年前加蓋改建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的商場,人們便改稱它為大溝頂。
 
曾經,在大溝頂流的人潮與異國商品,或許比其地下「堀江」流的水還快還急,而時間也在流。此時我們不知那看不見的崛江,是不是流動,作為商場的大溝頂卻已乾凅了大段,但時間仍在流,仍有人生活其中,所以聲音在這僻靜中不時乍現。這曾為商場的城市隱蔽空間此時流動的聲音,令我好奇。端午節的隔日,我在兩個時間安排了兩次步行,以「崛江二街」的必忠街入口為起點,「興華集中商場」位於興華街的出口為終點,途經「鹽埕第一公有市場」、「新樂集中商場」、「大公集中商場」、「富野集中商場」、「七賢集中商場」,橫跨五福四路、新樂街、大仁路、大公路、富野路、大有街、七賢二路,手持錄音機錄下了整個步行過程。
 
這段長約11分20秒的錄音,來自一個移動,這個移動穿越了大溝頂橫向分佈的幾個商場,這些商場因其所在位置不同,產生了差異與相似。作為商場運作中;樂聲不斷的崛江二街,與末尾分隔成三條走道;兩側店鋪空間更狹小與貼近;生活私領域的電視節目聲清晰可聞的「興華集中商場」明顯不同,還有一些環境特點無法從錄音中辨識,例如七賢集中商場有幾間「佛衣壽衣店」,可以想見這樣的店家會開設在遠離人潮的巷弄中,向在場的一位婆婆詢問,也證實這些店是在商場沒落後才遷來。而錄音中相似的段落,顯現了幾個區域共同的環境氣氛與聲音徵象,抽水馬達運作聲,就是同樣點綴在許多安靜的城市空間的元素。
 
但這段聲音實不足以作為研究區域聲音的客觀材料,因為這既是那個步行過程與大溝頂環境的聲音記錄,卻也不是。這是一份非真實的記錄,它是我將兩次步行過程的錄音,疊合篩選後的產物。
 
在錄音設備的發展至可攜帶外出時,有些學者在其田野工作中錄下了研究對象的聲音,許多現已消失的文化與自然之聲得以保存,這是「田野錄音」這詞最初被使用的的背景。若將田野錄音侷限在客觀記錄聲音檔案(儘管現在仍有許多這樣的實踐),便忽略甚至無視了田野錄音的主觀性層面,主觀性一直存在於田野錄音之中,民族音樂學者黑澤隆朝錄下台灣原住民的音樂,實質上也是在進行殖民地研究。每一次的錄音,除了機器無選擇的記錄所有外界的聲音,還有記錄者主觀的聆聽與選擇,人耳的聆聽總是不斷變化的注意著某些聲音,同時迴避過濾了其他,這份能動性的自由,塑造了每個人獨特的聆聽經驗與感受。
 
為此這份記錄或許是模糊的,像是來自真實的重構,卻更能傳達我當日在場的聆聽,希望這些聲音做為一連串於大溝頂這個特定空間與時間內發生的事件,能為聽者的你拼湊出大溝頂的些許樣貌,既使只有在聆聽的當下。
 
 

 
作者簡介:劉芳一
 
音樂家,生於高雄。自2009年開始從事實地錄音、聲音拼貼等創作,也以人聲或鋸琴、物件進行自由即興音樂表演。關注人自身以外環繞著的種種外在事物所產生的聲音,人與這環境聲音間的關係,如何更加感知並予以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