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埕]鹽埕下晡時--豬肉攤的洪阿姨

[鹽埕]鹽埕下晡時--豬肉攤的洪阿姨
 
文字:羅文昕
攝影:叁捌地方生活提供
 
 
鹽埕大溝頂上的老店家,從七賢路愛河一端一路綿延至高雄大港,長達近兩公里的攤商,乘載著鹽埕於民國四十至六十年的風華絕代,為當時的攤主與其家庭,帶來滿滿的財富。
 
其中,位於新樂街至五福四路一段,剛好與鹽埕第一公有零售市場相鄰,更是過去家家戶戶早時採買新鮮魚肉、蔬果的一級戰地。然而,第一公有市場裡、位在婁記饅頭後方,有一個營業將近七十年的豬肉攤販,更是陪伴著第一市場與大溝頂從繁華興盛到蕭條沒落。
 
「敖早(早安)喔!」是豬肉攤販的攤主–洪阿姨對待每位客人的親切問候,總是笑臉迎人的洪阿姨,個性隨和、開朗,對於任何事總是樂觀面對,看似大而化之的外表,卻總是細膩、勤勞地照顧攤位每一個細節。
 
 
每日一早,約莫八點與其他四、五個攤位接連開市,準備迎接幾乎每天相見的好厝邊、熟客們,「係啦,金嘛景氣毋好,攏係賣熟似欸啦~」,洪阿姨玩笑說著,但也隱約吐露出市場沒落的無奈。不過,阿姨並沒有因此向現實低頭,她依舊辛苦認份地做生意、細心地處理豬肉每一部位、親切地招呼每位客人,在其他攤位都已經收攤休息時,常常看到阿姨像是最後下課的值日生,總是謹慎、細心地清潔洗淨攤位每一個角落。「因為係賣食欸,愛洗清氣,毋才欸存天良(對得起良心之意)~」,一語道出阿姨近五十年來經營豬肉攤的堅持與誠信。
 
說起豬肉攤營業之初,阿姨笑著說,「阮係作伙大漢欸喔~」,這個攤位其實是從阿姨的爸爸洪老先生接手下來的。在日治時期,洪老先生曾是航空局的行政要員,收入穩定、生活富足,但隨著當時國民政府遷台,台灣大量的物資、資金運往中國,以供當時戰爭所需,導致後來台灣物資缺乏、物價飆漲,甚至造成匯率「四萬換一塊」的慘境,而洪老先生便是當時這般困境的犧牲者之一,一生積蓄一夕之間化為烏有。不過,生活還是要過,家庭還是要顧,當時正逢鹽埕第一公有市場1948年成立,洪阿姨的爸爸,便決定租下一個攤位,從頭開始。
 
然而,聽洪阿姨敘述小時候的記憶,洪老先生在決定販賣豬肉之前,其實曾嘗試過不少其他類別的攤販生意,但最後覺得豬肉獲利好、賣得快,豬肉攤才變成後半輩子養活自己與家庭的經濟來源。洪阿姨長大之後,曾在大新百貨公司擔任販售襯衫的銷售員,在外頭打拚幾年後,最後決定回到這個陪伴他長大的市場、與爸爸攜手經營這個養活全家的攤位,一賣就是五十年。
 
小本生意的豬肉攤,看似平凡無奇,卻養活了一個家庭,或也可以說,它「養活」了不少鹽埕人的胃。平凡之下,它對洪阿姨來說,代表了一脈傳承一個使命,但也已經是一種日常。年邁已近七十的洪阿姨面對市場僅存零星五、六個攤位的蕭條感與未來幾年退休後豬肉攤的消逝,感到無奈但卻也已表示泰然,並保證只要她還有力氣,就一定會出門做生意,持續把品質好的豬肉賣給大家。